評價人才標準是實際技能還是證書?地方性法規有望給出答案。在人才市場,招聘單位總會把學歷、職稱、技能等級等作為條件寫在招人的展板上。多年來,各類證書成為人才標準的最權威評判。如今,這個“權威”在寧波面臨挑戰。
挑戰者就是昨日由市政府提交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的《寧波市職業技能培訓條例(草案)》。
“為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切實解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我市企業人才評價不對稱、不銜接的問題,條例草案第二十二條提出,‘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行業協會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工作。經企業或者行業協會自主評價合格的,可按規定認定為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市人力社保局局長林雅蓮受市政府委托作法規草案說明時這樣表述。
企業、行業協會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工作,將意味著企業、行業協會可以根據寧波實際和工作實際需要設定技能人才評判標準,而不必依據全國統一的學歷、職稱、技能等級等各類證書,努力探索更加科學、更加實用的技能型人才的評判法則。這是更科學、更務實的做法。
無獨有偶,上周市委、市政府召開人才工作會議,無論是推出的25條人才新政中首次制定的人才分類目錄,還是會議表彰的人才最高獎“甬城英才”,都在有意地打造一個屬于寧波對人才的評判標準。在首個人才分類目錄中,人才既包括“高大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字號”專家大師,也包括尚在打拼的創客人才、高校畢業生等“小鮮肉”,還包括有特點、有專長、有影響的“草根”民間優才,可謂“百花齊放”。在人才最高獎“甬城英才”125名獲獎者中,有高層次的專家學者,也有普通的產業經營者,他們學歷有高低,但共同的特點是術業有專攻,在各自領域都是獨當一面的精英。
人才分類目錄和“甬城英才”名單,都表明我市評判人才的標準已經走出了唯“證書”的時代,不看出身背景,只看真才實學,努力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
“按照2014年我市勞動力總量640萬計算,全市技能勞動者僅占就業人員的16%,高技能人才數量不到就業人員的4%,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林雅蓮說,這與我市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的地位不相符合,與我市打造先進制造業強市、躋身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的目標要求不相適應。
令人欣慰的是,在大量調研基礎上起草的《寧波市職業技能培訓條例》終于進入了立法程序。有關專家指出,這一法規出臺后,將在保障勞動者的培訓上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必然使掌握一門技能成為勞動者迫切需要,使技能型人才得到社會應有尊重。